2022-01-23 09:09:33
古镇的美在于岁月带给它的沧桑,如果忽略了这种沧桑感,美也将不复存在。始建于唐朝的慈城,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。但与此同时,一群传统手工艺术的人们,正在这里坚守着自己的心灵家园和艺术空间。
原味古城
慈城位于宁波西北部,三面环山,一面临江,地形北高南低,城中有慈湖相伴,城外有云湖和毛力水库相辉映。旧时京杭大运河从慈城经过,历史上的慈城曾相当繁华。考古发现,唐代慈城就以“街忂纵三横六,方如棋局”的规划建城,在当时可谓创新之举。
作为目前国内保护较为完好的古县城,慈城保留了旧时的城市规划和大量古建筑,当地居民大多世居于此,不但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,也保存了完整的传统生活方式。
10年前古城的大量老建筑开始修缮,慈城请了国内顶尖的学者和古建筑专家共同研究探讨。像城中的清道观是2004~2007年重建的,采用传统工艺以及木材、石材、砖瓦等传统建筑材料,在对建筑格局进行大量考证的基础上,恢复了道观的面貌。对于古城维修来说,踏踏实实一木一梁一瓦的认证,力求保持原味,才是对历史也是对后代负责。
慈城的“碎瓦墙”很有特色,我在路上发现了多处被称为“拼布墙”的这种小瓦墙,都是普通人家的房屋墙体,据当地人说,这种墙是穷人家的发明创造,因为当年没钱买砖瓦,只能捡拾富人家丢弃的剩砖剩瓦,然后自己再添点石块,一层层混搭着垒起砖墙。果然智慧出在民间,因为砖瓦是从不同地方淘来的,厚薄不一,品相不一,色彩、花纹也不一,砖和瓦夹杂着,缝隙间再涂点黄泥,整面墙既平整又美观,突破了古宅的单一形式,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。建筑本身是供人们活动的空间,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非常重要,这种碎瓦墙是真正融合在环境中的优秀“作品”,内敛又温雅。
有些建筑特色并非慈城所独有,比如石雕花窗,宁波各地都能看到,但慈城的石雕花窗简洁、大气,甚至有些现代意味。慈城的马头墙也和徽州、浙北的马头墙造型不太一样,不花俏,比较洗练、干脆。
慈城有许多省级和国家级的保护建筑,对于研究明清古建筑具有突出价值。比如明清古建筑群“恩荣坊”、“向宅”,是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。察院巷是慈城较为典型的古巷之一,原门上挂有“国之重臣”横匾。金家井巷,巷内从东到西排列着布政房、福字门头、甲第世家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慈城创意园区是古城里的一个新兴区域,园区内有手工作坊、个性特色店、创意设计基地、培训和展览区。在这江南气息浓郁的建筑群里,汇聚了很多特色手工工作者,他们默默传承着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。编织、绣花、缝纫、陶艺、扎风筝、糊灯笼⋯⋯只要你能想到的手工项目,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。
母亲的艺术
手工艺,原本是生活中的实用艺术,就地取材、量身打造,紫砂壶透气又聚茶香,木头椅子其实很符合人体工学,手工裁剪的衣服舒适且环保。现代人习惯了使用批量生产的机制物件,但手工制品的温润质感却可以很容易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。
最早的手工产品,就是与人们密切相关的生活用品,比如衣服,这是从母系氏族社会开始就由家中女性承担起的手工工艺。罗芳是慈城手工拼布班的老师,这是一个初级班,学员都是一些手工艺爱好者,有年轻的90后,也有年过不惑的妈妈们,一般每周上一天课,六次课算作一个小结。
拼布是门艺术,也是布料的再循环,最早起源于古埃及和中国北方地区,起初是为了防寒。现代拼布已不是简单地将各种布块进行裁剪缝合,而是需要拼布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力,加上娴熟的手工艺,做出一件既有用处又有审美价值的“生活艺术品”。
罗芳是上海人,以前一直爱自己动手做做小摆件什么的,三四年前爱上了手工拼布艺术,特地拜师学习,现在她在上海徐汇区拥有一家“艺棉拼布生活馆”,销售作品,传授技艺。2010年罗芳开始在慈城文化创意园区授课,现在已经带出了中级班的学员。罗芳说:“手工作品给人贴心温暖的感觉,每一件都独一无二,每次创作都让我有满足感和幸福感,这是带着我个人体温和标志的作品,就如我的孩子,每一个我都喜欢。”罗芳的钥匙圈上有一只用拼布做的卡通狗,她的手机包、钱包、拎包也都是拼布做的,花色协调,很有韵味。
手是一件最特别的工具,它有着“十指连心”的敏感,带着温度,镜像着脑电波的活动,每件手工作品上都带有创作者的情感。留住好手艺,不仅能提升生活品质,更能保有优美的文化。
80后的坚守
王海是落户慈城的年轻手工业者之一,在古县城有一间陶艺工作室,面积不大,光线透过窗子,照亮了墙边的几排陶艺瓦罐。王海原来在景德镇学习陶瓷专业,毕业后就来到慈城,“前三年免租金”的优惠政策,对像他这样刚起步的创业者有很大吸引力。
制陶这个行业很辛苦,竞争也很激烈,王海的同学几乎都转行了。现在民用产品都重视价格和速度,景德镇的陶瓷很多都是开发模具之后批量生产,像王海这样小作坊、纯手工的制陶业者生存状况很艰难。但王海热爱制陶,把每件作品都看成是当下生活的一部分,这间小小的工作室,就是他圆梦的起点。王海所用的陶土是特地从景德镇运来的,代价很高,但他认为值得:“至少到现在为止我还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,个性化的设计制作也满足了我和顾客‘一对一’交流的愿望。”
其实,王海还有另外一个身份——某化工企业的经理,他不好意思地说那家企业是家族的,他现在是拿着家里的工资在贴补陶艺工作室。
继承与创新是一个永恒的命题,作为“艺术作品”而不是“批量产品”,传统手工艺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发光点,既保留手工艺的本质,又能强化现代意识,推陈出新,像王海这样的年轻人正用自己的方式寻找答案。
用来编织幸福的工具
除了富于创造力的双手,工具在手工艺术中也占有重要地位。凭借专门的工具及丰富多变的技法,产品获得了更完美的艺术效果。要推动传统手工工艺向前发展且被更多的年轻人所接受,手工工具的革新尤其关键。慈城文化创意园区有一家德国品牌店,在展厅里写着两句话——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、“用最好的工具,编织幸福生活”。这家店属于德国著名手工工具公司Prym,这两句话被奉为Prym中国公司的座右铭。
Prym公司的展厅大约30多平方米,秉承了严谨的德国风格,低调中透着精致。展厅里可以看到缝纫工具、拼布工具、编织工具、刺绣工具、布料设计工具、服装设计及制作工具等,大大小小有200多件,此外Prym也提供一些配件,比如拼布、缝纫、刺绣用的布料、毛线等。
看见我对工作人员脖子上挂着的一只哨子类的工具感兴趣,工作人员张爱娟介绍说:“这实际上是一把小锥子,打开盖子就可以使用,还有缝纫的时候可以随时拿下来在布料上做记号。Prym还有可以戴在手腕上的针线包,带有磁铁,做手工时各类针都可以吸在上面,用起来很方便。还有可以挂在脖子上的划粉,曾获得过德国红点(RED DOT)国际设计大奖。”
墙上挂的各式工具令人眼花缭乱,仅编织针就有六七十种,还可以看到刺绣用的放大镜、带灯的放大镜等非常贴心的工具,以及制作地毯的钩针、儿童编织机、拼布模版套装等平时难得一见的手工工具。儿童编织机是给五六岁以上的孩子使用的,价格从20多元到40多元不等,可以用毛线或布条编织。
美食的艺术
除了凝聚诸多传统手工业,慈城也有自己的纯手工制品——在慈湖南岸的走马楼饭庄,我看到了这种传统手工年糕制作的全过程。
两位师傅从厨房端来一大木桶蒸熟的米,据说这米很有讲究,一定要用慈城当地产的晚粳米而不是普通的糯米,且要用木桶蒸才有自然的清香。师傅把熟米倒入一个大石臼,一人蹲下用手粘上清水不停翻揉,一人用木锤有节奏地敲打米团,10多分钟后,米团被完全捶打融合成面团,倾倒在一张长木桌上,师傅们乘热捏出一个个乒乓球大小的团子,揉圆后摆放在扁竹篮中。为了防止面团沾手粘桌子,木桌上用食用蜂蜡涂抹了几遍。随后,师傅们小心翼翼地把小面团放入预先准备好的小碗中,每个面团上点一红点,再分别淋上猪油、黑芝麻汁,撒上些许桂花末,准备上锅蒸煮。
这种手工年糕是慈城的特产,与宁波年糕齐名。一般慈城人家还会用木棍将揉好的粳米团擀成小薄饼,裹上煮熟的咸菜笋丝、黑扬沙等配料,或咸或甜。当地孔庙内的年糕专卖店可以尝到这种做法的年糕,在孔庙,每次制作手工年糕时都引来许多客人围观。
美食能给旅行增添乐趣,除了品尝年糕,还可以到“走马楼”品尝地道宁波菜,有“土酱盐卤豆腐”、“酒糟核桃羹”、“笃辣慈湖螺”、“堂灼泡饭”等,土菜精做。走马楼旁边的宝善堂茶楼,原为县衙后花园的一部分,有各种茶品和点心,是休闲的好去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