仙霞古道发挥多种功能

撰文 / 图片 吴涛

2024-06-26 17:06:51

仙霞山脉横亘于浙西闽北,绵延一百多公里,平均海拔 1000 余米,它西接武夷山脉,东边余脉连接浙东天台山、大盘山,是钱塘江水系和闽江水系的分水岭。古人在仙霞岭上开辟的仙霞古道(古称江浦驿道、浙闽官道)连通浙闽两省,除了作为驿道、商道,还有军事等多方面功能。历史上,这条古道是福建与中原往来最便捷的通路,也是﹃海上丝绸之路﹄陆上运输线最重要的路线之一,对于经济和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。仙霞古道人文历史悠久,保存状况良好,沿途生态资源丰富,是国内一处优质的线性文化遗产。


枫林关-山下.jpg


清代学者顾祖禹所著的《读史方舆纪要》认为,古时闽地和外界交流非常不便,“凡自浙入闽者,由清湖渡舍舟登陆,连延曲折,逾岭而南,至浦城县城西,复舍陆登舟以达闽海。” 

据《汉书》所记,西汉建元三年(公元前138年),汉武帝发兵攻闽越,兵分海陆两路,陆路越仙霞岭入闽。

唐德宗贞元二十年(804),日本高僧空海法师随第十八次“遣唐使”藤原野葛麻吕入唐,据传曾踏上仙霞古道,经枫岭关去往长安。

唐乾符五年(878),刚成为起义军首领的“冲天大将军”黄巢率十万大军挥戈浙西,转战防备松懈的浙江、福建一带,期间曾取道仙霞岭,“刊山伐道”700里,使得“岭水之山峭峻,车道不通”的仙霞山变成了“操七闽之关键,巩两浙之樊篱”。如今仙霞古道上的黄巢塑像旁边,还有他那首著名的诗:“待到秋来九月八,我花开尽百花杀。冲天香阵透长安,满城尽带黄金甲。”

而为当代研究认可的仙霞古道建成史则始自南宋。清朝康熙和雍正版《浙江通志》分别记述为“自宋史浩伐山通道,累石百盘,据颠为关”“史浩帅闽,甃以石路”,不过也不排除“甃以石路”之前有部分土路的可能性。南宋文学家、教育家吕祖谦在其“旅行日记”《入闽录》中称此路为“仙霞路”。


古道位置-三省交界碑.jpg


唐宋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期,据统计,这一时期的名家与仙霞古道相关的诗文多达350多首(篇),如陆游曾在《宿仙霞岭下》诗中写道:

吾生真是一枯蓬,行遍人间路未穷。

暂听朝鸡双阙下,又骑羸马万山中。

重裘不敌晨霜力,老木争号夜谷风。

切勿重寻散关梦,朱颜改尽壮图空。

唐以后的大多数时间,“仙霞路”都发挥着驿道、商道等多种用途。


枫林关-山上四.jpg


明朝时,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踏上仙霞古道,翻山越岭进入福建,途中曾登上浮盖山,并在山寺中留宿两夜,写下《游浮盖山记》流传于世。

清代著名思想家、爱国主义者林则徐曾多次取道仙霞古道,往来于家乡福建侯官与任所之间,并在日记中做过四次记录。


VCG111357031952.jpeg


1942年,日本侵略军从衢州分兵南下,出动七八千人,向仙霞关发起猛烈进攻。当时中国军队曾在这里浴血奋战,让日军伤亡上千人也终究没有越过仙霞岭。这次著名的“仙霞关之战”挫败了日军进攻闽北的企图,仙霞古关也完成了镇守华夏领土的光荣使命。

仙霞古道是跨越仙霞山脉而沟通钱塘江和闽江水系的陆路连接线,这条全长约120.5公里的旱路连接着两头的水路。整条线路北起浙江省江山市城关镇南7.5 公里处的清湖码头,在江山境内达75公里,南至福建省浦城县城南浦镇的南浦溪码头,浦城境内约45.5公里。 


仙霞古道.jpg


如果我们从古代中原入闽第一关的浦城出发,可以沿“浦城—观前古村—渔梁驿—枫岭关—廿八都—保安乡—仙霞关—龙井村—清湖古镇”的线路行进。如今,古道的不少段落已经被公路覆盖,保存较好的是仙霞关景区中“保安乡—仙霞关—龙井村”,然后再翻越小竿岭这一段,全程约12公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