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唐诗研究的再出发”研讨会专辑 | 刘跃进:努力开创唐诗研究的新局面

刘跃进

(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河南大学文学院)


1.png


参加“唐诗研究的再出发”座谈会,我感到荣幸,也有些许不安。毕竟,我是唐诗研究的外行,在这样的场合第一个发言有点喧宾夺主。会议的主题是“唐诗研究的再出发”,我本来就没有出发过,自然不存在“再出发”的问题。刚才听武新军院长的致辞,还有齐文榜老师的发言,我比较系统地了解到河南大学唐诗研究的悠久历史和辉煌传承,可以说,这个历史传承,就是从开封,从中原出发的。今天召开这样的会议,就是一个历史的见证。这次邀请的专家,事先作了充分的考量,一是年龄的分布,二是专业的方向。前排的诸位老师,有齐老师这样的“40后”,我是“50后”,还有“60后”“70后”“80后”。至于后排同人,还有“90后”。从“40后”到“80后”,四十年,是一个学术的传承链条,绵延不断,形成一个传统。就像我们的国家,我们的民族,是一个有传统的国家,一个有传统的民族。身在其中的每一个人,不一定都要干出一番事业,只要兢兢业业,埋头苦干,就是贡献,就确保了这个传统未曾消歇,并不断地提醒每个成员,文化需要传承,心中要有念想。这就是文化传统。

周勋初、傅璇琮、郁贤皓、吴企明、佟培基主编的《全唐五代诗》和陈尚君《唐五代诗全编》都出版了,可是出版座谈会没有在河南大学召开,凡是参与或了解《全唐诗》改编的同人,其实心中都有那么一丝丝遗憾。最近,我撰写了一篇论述《李嘉言改编〈全唐诗〉的学术构想及其实践》的文章,尽管肤浅,但是向老一代学人致敬的心意是真诚的。文章从李嘉言的学术背景说起,全面论述李嘉言关于《全唐诗》改编的宏观思考及其学术实践,认为《全唐诗》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五个方面:一是未标注作品出处,二是漏收、误收、重出问题大量存在,三是未曾细致校订作品异文,四是作者世次考察有待加强,五是编纂体例还需要讨论。李嘉言编撰《贾岛年谱》及《长江集新校》则是为改编《全唐诗》所做的一次具体学术实践,赢得了学术界的高度赞誉,河南大学由此成为《全唐诗》改编的重要学术基地。为此,我建议,在《中华文学史料》第十辑开辟“唐诗研究的再出发”专栏,把河南大学唐诗研究的传统梳理出来。任何一项伟大事业的完成,都需要无数人的默默努力。当年,为做好《全唐诗》整理改编工作,河南大学有好几百位师生参与了资料收集工作,付出了大量的心血。而今,很多人可能不再作唐诗研究了,甚至,他们的名字都没有被记住,这是比较遗憾的事。

传统不是形式,传统是内心里的最深层次的东西。学术的发展、进步,就是这样一点点积累起来的。不管是《中华文学史料》专刊,还是河南大学的《汉语言文学研究》季刊,应当为那些整理改编《全唐诗》做出贡献的人留下一点资料,并通过现代传播方式发布出来,这个就是传承的意义。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,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环节,就是历代的传承、发展、创新、转换。前辈的引领,后进的紧跟,是这项伟大事业发展的基本常态,我们应该对前辈心怀感激。河南大学的前辈那么多,从万曼先生,到李嘉言先生,到高文先生,一直到佟培基先生,我们都要表达敬意,这是发自内心的敬意。这是我要讲的第一层意思。

第二层意思,是如何在已有的基础上推进我们的研究。现在有一种说法,经典已经研究完了,“大家”也被研究完了,于是,我们一路往下走,绕过“大家”,走向二流、三流以至不入流的作家作品,结果突然发现,越做越没趣,反而那些“大家”让我们念念不忘。毕竟,“大家”就是“大家”,经典终究是经典。他们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作家作品本身,而是这些“大家”经典所蕴含的深广内容,不断地启迪后学。我当年选择硕士论文、博士论文的题目,也曾考虑从不为人所关注的边边角角入手,结果还是得回到经典。这些年,我比较关注一部书、一个人。一部书就是《昭明文选》,一个人就是杜甫。就这一书一人,内涵就已经非常丰富了,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研读。今天研究唐诗,海量的内容、海量的工作,该如何整理资料,如何研究问题,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。

今天,我们立志要“再出发”,就是要追寻唐诗研究的新方向。客观地说,经典研究,成果太丰厚,如果不思进取,总是延续过去的路径前行,终究会感到吃力,很难做出新的成就。这就需要我们思索新的方法,探索新的路径,体现新的特色。当今社会,科技发展、传媒进步,我们有充分的理由,利用时代的优势去研究经典、传播经典,还是有很多事情可做,很多话可说。比如说,从版本来讲,今天的阅读条件比过去不知好多少倍。我们今天看到的相关的资料,也可以说是前所未有。这样的海量资料,有时会让我们感到无所适从。因此,唐诗研究的再出发,就不能是拼资料,因为大家人人都能看到、人人都可以共享,没有谁有权独占。

我们需要做的,可能是综合研究,包括资料的综合整理,充分体现时代特色。我做《文选旧注辑存》就是这样一种尝试,把《文选》旧注全部汇为一编,按照一定的体例,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。我们所关注的很多古本古注、旧本旧注,随着时间的推移,可能会自然淘汰,也许通过这种方式,保存一些资料。还有杜诗,千家注杜,现存四五百种杜集,注本不断地出现,而且永无止境。很多新注本,对前人的注往往各取三两句,或者一二条。原来的注本,可能很快就会被时间淘汰。我的想法,尽可能地将旧注保存下来,尽量还原到历史的语境中。每一句诗的异文,每一首诗的背景,逐条罗列下来,清人如何考订,用按语方法记录下来。这样做,既能保留重要的旧注,又能吸收最权威的成果,给读者提供方便,可以发现最重要的研究线索。过去读书,总是翻来覆去,看诸家的注释本,或重要的版本,常常顾此失彼。如果按照《文选旧注辑存》的方式整理杜诗,编一个《杜诗旧注辑存》,据此可以将宋元时期的旧注一网打尽,按照一定体例编排。这样,某一字义,某一异文,某一本事,前因后果,就看得明明白白。这项工作需要做很多准备。我主编的《杜集珍本文献集成·宋元卷》(第一辑)已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出版。这是基础工作。在此基础上,我还主持了“杜诗宋元注本丛书”凡七种,已由凤凰出版社出版。

我要讲的第三层意思是,作为老师,我们不仅要研究经典,还要将经典传承下去。昨天(2024年11月24日,编者注)刚刚去世的叶嘉莹先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。四十多年前的1979年,我正在南开大学读大二,叶先生第一次回国教书,开场白就是:“书生报国成何计,难忘诗骚李杜魂。”诗、骚、李、杜,是我们这个国家、这个民族的灵魂。如果这个民族没有灵魂,那会是怎样一个情形呢?所以我们一直倡导重回经典、重读经典。去年,我们和齐文榜老师去河南社会科学院参加“杜甫研究院”挂牌仪式,很兴奋。可惜难以为继,真正做杜甫研究的人不多。但我想,有个招牌,总比没有强,毕竟在时时昭示我们,杜甫是我们绕不过去的题目,需要实实在在地去做。

《文选》也罢,杜诗也罢,至少这些经典、大家,我想就是通过旧注辑存,或者更好的方式进行整理。刚才听到齐文榜先生说,《唐别集考》即将出版,我很期待。我想,围绕着唐代集部文献,是否也可以做这样的工作呢?譬如按照《四库简明目录标注》的方式编辑一部《唐代集部文献目录标注》,按照龚延明《中国历代职官别名大辞典》编辑一部《唐代集部文献职官、谥号、别称、行第综合研究》,按照王仲荦《北周地理志》编辑一部《唐代集部文献地名词典》,如此等等。总之,我们不是简单地汇集材料,影印一堆书,充满房间。比较理想的做法是通过资料的汇总,找到一条体现我们这个时代特色的整理文献的途径,让自己深入进去,让读者方便使用,为后人保存资料。从事这项工作的过程,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。更重要的是,通过对经典的整理研读,努力构建我们的文脉、我们的传统。

客观地说,传统的文脉面临着断绝的危险,这不是危言耸听。随着综合国力的强大,文化建设摆在了头等重要的位置。前两天,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了“世界古典学大会”,来自世界各地的五百多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,探讨中西方的古典学,打通中西方文明的对话渠道,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,铸造国魂,重塑民魂。这是就国家层面而言。作为个体,如何贯通时断时续的文脉呢?一百年前,“选学妖孽,桐城谬种”被一锅烩以后,我们的文章传统断裂了,很多应用性的文体,如章、表、奏、记之类的写作,从某种程度上说未能很好地传承下来。当然,也许人类文明的进步,就是越来越简化。从传统上说,中国的文章还是很讲究的,《昭明文选》《文苑英华》收录的各种文体,在今天依然有参考价值。同样是写信,古人非常讲究格式,同样的奏议,也有不同的表达。倡导古典学,不能仅从形式着眼,更应注重内容。形式只是载体,文脉才是灵魂。中国文学的文脉,承载着中国文学的人文精神,需要总结经验。

就唐诗研究而言,我们也需要仔细想一想,该怎样在继承传统的同时,寻找到新的突破口,以适应学术研究的需要,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,适应大众阅读的需要。我一直觉得,一门学问的成熟,就是有一套或多套整理资料的方法;一个学者的成熟,就是找到了一套整理资料的方法,这样,学问就做好了一半。至于综合思考,理论提升,那是见仁见智的事,永无止境。而经过整理的资料,是谁也绕不过去的。现在面临的困境,就是如何整理资料。不同的学科、不同的专业,整理研究资料的方法有很大的差异。研究唐代文化,可以像严耕望先生那样整理唐代地理资料,也可以像傅璇琮先生那样编纂文学编年史,至于别集的校释、总集的编纂,更是常见的整理方法。

河南大学有着悠久的学术传统,尤其在唐诗研究方面,积累了很多经验,当然也有教训。我们需要总结过去,目的是开辟未来。学术乃天下之公器,唐诗研究的繁荣发展,需要学术同人一起努力。今天参会的学者,很有代表性,不仅是年龄的差异,也有学术方法的差异。随着科技的进步,我已经日益感觉到很大的压力。我们的研究方法、研究手段相对落伍了。过去很少有这种感觉,总是处于跃进状态。而今,很多年轻人后来居上,视野开阔、方法翻新,掌握资料的手段又很先进,所以,他们一定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,这是不容置疑的。

作为开场白,我就简单地谈几点感想,把时间留给大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