潜行在大自然的『卢浮宫』

标签: 动物

2022-01-23 09:09:25 来源:

即使在白天,走进亚马孙热带雨林,也仿佛走进了一个幽暗的世界,甚至能呼吸到这片土地特有的神秘气息。这里是地球上最为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,拥有绮丽的自然景观和不计其数的珍奇动植物。十次亚马孙科考旅程,每一次都让我对自然的敬畏感有增无减。



在亚马孙河广阔的绿色疆界内,分布着数百条泥泞的支流,由于地处偏僻,流域范围宽广,其间生活着数以百万计的不同物种的动植物。随着人类研究的深入,一些 罕见的物种正逐渐被发现,与此同时,丛林中的某些物种已经开始消失。科考队的首席科学家理查德·博德曼在亚马孙驻扎了长达30年,他说:“人类的贪婪,已 经残酷地破坏了大片大片的热带雨林地区。无知的人类就像一群失去理智的猿猴闯入了卢浮宫一样,毫不留情地破坏了珍贵的艺术品。我们对于热带雨林的破坏简直 就是不计后果的暴行。艺术品尚可重新创作,遭到毁坏的热带雨林可就没法复原了。我们对于热带雨林的掠夺速度之快,甚至威胁到了地球未来的安宁,因为这些广 袤的森林担负着多重使命:控制气候,防止土地沙漠化,同时蕴藏着尚未发掘的庞大的自然资源。”
       我们最近的一次科考,是从亚马孙河的一个港口城市——秘鲁的伊基托斯(Iquitos)出发,它是洛雷托地区的首府。此次科考的目的是监测拉戈·普雷托特 别保护区的野生动植物种群。这片面积达1万公顷的热带森林坐落在萨米利亚河上游,从伊基托斯出发要两天才能到达。萨米利亚河是亚马孙河的众多支流之一,许 多是前人未曾涉足的地带。
       行驶在萨米利亚河上,右边是秘鲁,左边是巴西。我们在白天和黑夜的不同时段登上小型备用船只,进行有关金刚鹦鹉、亚马孙粉豚及凯门鳄的数据调查。在草木丛 生的热带雨林中,实地考察的助手们挥舞着弯刀开辟了数个陆地固定样带,每个都有3公里长。这些活儿对于体能的要求很高,我们就是在他们辛苦开辟的样带中开 展相关调研的。



食人鱼和我的手掌一般大小,却生性凶猛。它们群体庞大,总是大规模集体作战。在亚马孙流域的河流里猎食其他鱼类并非易事,因为河水实在混浊。食人鱼发起攻 击时,离猎物的距离一般不大于25厘米。食人鱼的游速不够快,这对于许多鱼类来说无疑是值得庆幸的。游速慢,要归咎于食人鱼那副铁饼状的体型。长期的生物 进化为什么没有赋予它一副苗条一点的身材呢?科学家们认为,铁饼型的体态是所有种类的食人鱼相互辨认的一个外观标志,这个标志起到了阻止同类相食的作用。



据博德曼说,他遇到的最恐怖的家伙是水蚺,也就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蛇,像电线杆一样粗、一样长,它们平时潜伏于水中,以凯门鳄为食,也攻击人类。水蚺没有毒,通常蜷曲身体绞杀猎物,能轻松地把猎物压个粉身碎骨。见到水蚺必须躲着走。



由于亚马孙河上游的水量淹没了森林,树叶中的物质大量溶解于水中,导致河水的颜色像极了普洱茶,水中富有营养,游弋着大量水生生物。河水中能见度很低,所 以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,粉豚的眼睛退化到很小,但是它们的视力不错,只不过肿胀的下颌会挡住向下的视线,出于观察的需要,它们有时会将身体翻转过来进行 “仰泳”。更多时候,它们靠额头部位的声纳系统进行水中定位,它强大的声纳波,甚至能把鱼群暂时击晕。热带雨林的水下树枝交错,地形复杂,而粉豚却能在其 间行动自如。和其他豚类不同,粉豚的颈椎不是连成一体的,它的头部可以灵活地左右转动,比人类的转角还大。粉豚处在生物链的顶端,它的数量多少,直接反映 着水中生态的状况。 




观测雨林中飞过的金刚鹦鹉,大概是科考旅程中最浪漫、最享受的环节。这些翅膀展开可长达1.5米的鸟儿,有着斑斓的色彩和优美的身姿,尾巴像剑一样,它们 成群掠过水面的样子,像极了正在接受检阅的飞行编队。金刚鹦鹉的寿命可达70~80年,由于只吃雨林里的果子,又能够长距离迁徙,因此我们可以在定点流 域、定点时间,通过监测它们的数量,得知雨林中植物的生态变化。我们还发现金刚鹦鹉有一个不得了的功夫——百毒不侵。它的食谱多由果实和花朵组成,其中包 括很多有毒的种类,但金刚鹦鹉不会因此中毒。有科学家推测,这可能是因为它们所吃的泥土中含有特别的矿物质,从而使它们对百毒无忌。